1.京东,苏宁电器,国美电器,宏图三胞为啥京东最后到现在?

2.惠而浦宣布终止与国美合作:拖欠货款逾8000万

3.国美电器的企业战略

4.国美电器和美的电器的关系?

5.黄光裕发起“价格战”,你认为他可以挽救国美吗?

6.复盘,苏宁为什么没干过京东

国美电器业绩_国美电器营收

曝国美真快乐App开始大裁员,比例达60%

 曝国美真快乐App开始大裁员,比例达60%,有内部人士表示,真快乐公司的执行副总裁丁薇已被免职,团队已大幅裁员。曝国美真快乐App开始大裁员,比例达60%。

曝国美真快乐App开始大裁员,比例达60%1

 深陷裁员潮的国美迎来重大调整,国美旗下真快乐公司执行副总裁丁薇已被免职,团队已大幅裁员;国美管家售后公司 CEO 曾之宁被免职,该职务由国美管家公司董事长林超兼任;张斌则被任命为国美通信公司 CEO。对此,国美方面不予置评。

 自国美电器创始人回归后,国美高层变动频频,组织架构连续多次发生调整,核心业务也不断发生转型。2021 年 2 月,国美创始人获释后在开工首日发表内部讲话。他表示要力争用未来 18 个月的时间,使企业恢复原有的市场地位。

 到 4 月份的国美零售全球投资人会议,国美创始人公开亮相并具体表示,国美未来 18 个月内,以加盟为主自营为辅的方式网格化发展线下门店,数量将从如今 3000 家突破至 6000 家,不排除和任何一家合作的可能性。今年初,国美创始人发布 2022 年新年寄语称,2022 年,国美将全力推进 " 家 · 生活 " 第二阶段战略的全面落地和深化落实。

 按照国美创始人的战略,国美按照线上平台 " 真快乐 "App,线下平台 " 国美家 " 的

 重点板块进行建设和推进 。不过,真快乐 App 却并没有激起多大水花,此后还传出开始大裁员。到了 2022 年 7 月 22 日,数名国美员工表示,国美真快乐部门已拖欠员工两月工资,6 月、7 月工资均未发放。曾经的线下零售巨头不断尝试突围,但目前来看结果并不美好。

曝国美真快乐App开始大裁员,比例达60%2

 最近几年,互联网行业迎来裁员潮。8月3日消息,据财新网报道,国美旗下的电商平台真快乐有重大调整。有内部人士表示,真快乐公司执行副总裁丁薇已被免职,团队已大幅裁员。

 不仅仅如此,国美多个业务板块均有人员上的重大调整。其中,国美管家售后公司CEO曾之宁被免职,该职务由国美家公司董事长林超兼任;张斌则被任命为国美通信公司CEO。

 目前,国美方面还没有对此消息进行回应。

 今年1月份,有消息称,国美电器创始人回归后对国美组织架构进行过调整,包括新增董事长一职(由黄秀虹担任)等。目前来看,国美的高层仍然没有稳定下来。按照原定,国美调整好组织架构后,需从渠道、全品类购平台、数字化渠道平台三方面发力,目的是“恢复原有地位”。

 不过,国美仍然在开发新业务,其中就包括元宇宙。今年6月份消息,国美已将元宇宙定位为最重要的战略方向,而且在积极招聘元宇宙人才,相关项目在今年7月初部分上线。目前来看,国美在元宇宙赛道上还没有重大动作,只是上线了国美折上折平台自主研发的虚拟艺术品。

曝国美真快乐App开始大裁员,比例达60%3

 近日有消息称,国美旗下电商平台“真快乐”目前团队已大幅裁员,真快乐公司执行副总裁丁薇也已被免职。 8月3日,南都湾财社记者就上述内容访国美方面,但是截至发稿时,国美仍未回应。

 7月6日,国美电器CEO王巍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目前国美在进行经营模式的迭代和调整。未来国美将陆续优化门店网络,增强线下门店展示及互动体验感。

 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2021年1月,原国美APP更名为“真快乐”APP。当时国美方面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推出“真快乐”APP意味着国美全面吹响化社交零售号角,“真快乐”定位为一个化、社交化的零售平台。

 真快乐APP页面

 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国美零售2021年年报发现,年报多次提及真快乐。按照国美零售2021年年报,真快乐平台日均活跃数上涨到300万,SKU数接近200万,进一步丰富库存商品。合作商家增长到6000家以上,服务会员超过2.4亿。报告期内,“真快乐”APP的商品成交金额(GMV)同比增长108.4%,每月活跃用户(MAU)稳定在5000万以上规模,活动单日活跃用户(DAU)近1000万。

 然而,这个被国美寄予厚望的“真快乐”近期却被爆出拖欠员工工资、裁员等消息。南都湾财社记者在脉脉发现,已经有多个认证为国美员工的网友发帖称:7月底时,真快乐公司已经通知裁员60%,涉及多个部门。

 “国美最痛快一次N+1”,有网友表示,8月2日周二时,公司谈的裁员赔偿为N+1,不过赔偿款超过2万元的`需要分三批次发(今年10、11、12月发放),如果不超过2万元的则在10月时一次性发放。其还表示,自己已经在今天(8月3日)办理离职,这次裁员后,剩下的员工可能合并到国美电器里。

 对此,也有网友表示,“这一幕很熟悉,跟当初打扮家宣布裁员时一样。”当时国美旗下互联网家装平台打扮家也是赔偿N+1,同样延期发放赔偿款。“打扮家”此前被爆出高层离职、经营困难、拖欠员工薪资等消息。多位员工表示,自2022年4月起,打扮家停发全员工资,至今已超过三个月没有拿到工资。

 7月22日,国美回应南都湾财社记者称,该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以及CEO崔健确实已经离职,也因此“造成该公司管理层调整变动,导致其战略推进、业务发展、经营营收在一定层面受限。”

 “目前打扮家公司员工薪资的确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部分员工情绪波动” ,国美方面还表示,公司正在协助打扮家积极推进内部管理团队调整重建,并积极督促公司管理层与员工进行沟通,“尽最大努力解决员工困难和补发员工应得工资”。此外,国美集团已将该公司搬迁至国美集团总部鹏润大厦办公,旨在缩减打扮家公司经营成本。

 对于该的后续处理方案,国美方面表示,目前,国美集团作为大股东,并正在积极承担责任,协助打扮家公司处理其前期遗留问题事宜。“在依然充满不确定性的疫情环境下,该公司重新制定合理策略,多维度拓展经营模式,积极开展自救,恢复该公司的正常经营。”

 在这之前,今年5月,国美还被传出缓缴员工公积金。当时国美方面回应南都湾财社记者,“国美正在响应国家助企纾企相关政策申请公积金缓缴,目前仍在按流程申请中。”

 值得一提的是,7月6日,国美零售才发布公告称公司完成配售19.63亿股,募资净额7.76亿港元。募集资金拟将用作以下方面:约7764.6万港元或10%将用作偿还债务;约4.66亿港元或60%将用于扩展在线及线下双平台业务;及约2.33亿港元或30%将用作一般营运资金用途。

 当时,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国美再次准备发力线下的信号。但是在这一公告后,国美旗下线上平台却接连爆出欠薪、裁员等消息。

京东,苏宁电器,国美电器,宏图三胞为啥京东最后到现在?

苏宁以空调专卖起家,自1994年开始连续10年居国内空调销售额首位,因此直至目前,空调产品仍然在苏宁的商品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04年中期报告显示,空调销售带来的主营收入和毛利分别占公司总量的30.25%和33.74%。空调是传统家电产品中毛利最高的品类,因此,对于苏宁来说,在空调销售方面的品牌、供应链积累是一个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国美则在影音产品(电视、音响、DVD等)的销售方面获得了31.11%的营业收入。但影音产品的综合毛利大大低于空调,这也许是苏宁毛利率较国美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从管理费用(行政支出)和营业费用两项之和占营收的比例来看,国美的费用管理能力显然要高于苏宁。

两公司在实力上的势均力敌,使得两者的博弈十分引人注目。在国美与格力发生矛盾后,苏宁立即与国内空调厂商合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促销活动,这个从侧面反映出苏宁与家电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关系似乎更加融洽。实际上,国美在历次与海尔、格力等家电制造“大腕”掰手腕的时候,态度都表现得比较强硬。许多类似的案例反映出国美和苏宁在供应链关系管理和整合过程中不同的风格和态度。

厂商关系如何协调:苏宁略胜一筹

纵观国际上供货商和超级连锁企业的关系发展史,类似国美和格力的“分手”案例也不少。但博弈的结果,最终都是建立起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取得了双赢。比如,宝洁和沃尔玛也“翻过脸”,但是最终建立了全新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关系,甚至实现了电脑互联的信息共享,得到了双赢。

但国美与国外的超级商业连锁企业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沃尔玛的“长大”是通过提高自身效率实现的,而国美更多的是将“长大”的成本转嫁给厂家。第二,商家与厂家的关系应该是既斗争又合作的,在利益上应该是“双赢”的结局,这也是沃尔玛、宜家能够与一些大供货商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而国美的成长历史几乎是一部厂家的“血泪史”。市场上经常会看到国美挥舞起一些品牌的产品大规模进行“血祭”,价格屠刀高举不落。通过不断地打压企业,取得自己的“扩张”资本。沃尔玛培育的是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是符合商业道德的,而国美的手段则更多地利用了短暂的利益博弈关系,并不能获得企业持续成长所必须的合作与支持。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他零售巨头的出现是市场的一大幸事,厂家话语权的增强更是市场的一大幸事。觉醒的厂家不肯不要利润不要品牌地“就范”了。它们逐渐取扶持其他经销商、利用其他超级商业渠道、自建专卖店等商业手段,减少对连锁渠道依赖。2003年,国美曾经因单方面的降价行为两度与联想等IT巨头翻脸,由于联想取了多级代理的通路体系,国美并没有撼动联想等在市场中自主经营的地位。在国美降价的过程中,联想取了可能诉诸法律的警告和断货措施,滞缓了国美冲击IT市场的步伐。

2004年6月,国美电器通过借壳鹏润实现香港上市。2004年7月,作为国内首家以IPO形式成功登陆深圳创业板市场的家电零售企业,苏宁募集资金近4亿元,一举成为中小企业板第一股。

作为家电零售业的两大典型代表,国美和苏宁的成长基本上折射出中国连锁家电零售业的发展轨迹:

两者均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家电销售渠道由多层次批发、供给模式向市场模式转轨阶段。均发展于传统商业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向全国高速扩张的阶段;

从所有制属性和经济成分看,两者都属于近十余年来经济领域最为活跃的民营经济范畴;

从两者发展的地域看,也基本上是殊途同归,目前的网点主要集中于一、二级城市,尽管这点是由我国经济和消费的区域性差异决定的;

从近年来的扩张模式看,两者均取了“跑马圈地”的快速铺网战略;

在产品结构上,两者又都顺应市场趋势,不断提高毛利商品(如小家电)、高周转率商品(如数码产品)的销售比例;

从利润结构上,结合商品销售开展的其他业务带来的利润是两者共同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

甚至在上市时间上,两公司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2004年!

在大体类似的经营模式下,从发展历程和一些财务指标看,两家公司又表现出相当明显的差异。

苏宁以空调专卖起家,自1994年开始连续10年居国内空调销售额首位,因此直至目前,空调产品仍然在苏宁的商品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04年中期报告显示,空调销售带来的主营收入和毛利分别占公司总量的30.25%和33.74%。空调是传统家电产品中毛利最高的品类,因此,对于苏宁来说,在空调销售方面的品牌、供应链积累是一个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国美则在影音产品(电视、音响、DVD等)的销售方面获得了31.11%的营业收入。但影音产品的综合毛利大大低于空调,这也许是苏宁毛利率较国美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从管理费用(行政支出)和营业费用两项之和占营收的比例来看,国美的费用管理能力显然要高于苏宁。

两公司在实力上的势均力敌,使得两者的博弈十分引人注目。在国美与格力发生矛盾后,苏宁立即与国内空调厂商合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促销活动,这个从侧面反映出苏宁与家电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关系似乎更加融洽。实际上,国美在历次与海尔、格力等家电制造“大腕”掰手腕的时候,态度都表现得比较强硬。许多类似的案例反映出国美和苏宁在供应链关系管理和整合过程中不同的风格和态度。

厂商关系如何协调:苏宁略胜一筹

纵观国际上供货商和超级连锁企业的关系发展史,类似国美和格力的“分手”案例也不少。但博弈的结果,最终都是建立起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取得了双赢。比如,宝洁和沃尔玛也“翻过脸”,但是最终建立了全新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关系,甚至实现了电脑互联的信息共享,得到了双赢。

但国美与国外的超级商业连锁企业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沃尔玛的“长大”是通过提高自身效率实现的,而国美更多的是将“长大”的成本转嫁给厂家。第二,商家与厂家的关系应该是既斗争又合作的,在利益上应该是“双赢”的结局,这也是沃尔玛、宜家能够与一些大供货商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而国美的成长历史几乎是一部厂家的“血泪史”。市场上经常会看到国美挥舞起一些品牌的产品大规模进行“血祭”,价格屠刀高举不落。通过不断地打压企业,取得自己的“扩张”资本。沃尔玛培育的是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是符合商业道德的,而国美的手段则更多地利用了短暂的利益博弈关系,并不能获得企业持续成长所必须的合作与支持。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他零售巨头的出现是市场的一大幸事,厂家话语权的增强更是市场的一大幸事。觉醒的厂家不肯不要利润不要品牌地“就范”了。它们逐渐取扶持其他经销商、利用其他超级商业渠道、自建专卖店等商业手段,减少对连锁渠道依赖。2003年,国美曾经因单方面的降价行为两度与联想等IT巨头翻脸,由于联想取了多级代理的通路体系,国美并没有撼动联想等在市场中自主经营的地位。在国美降价的过程中,联想取了可能诉诸法律的警告和断货措施,滞缓了国美冲击IT市场的步伐。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国美与家电企业的争斗中,远离烽火的苏宁则取了和气生财的策略,取得了不小的利益(见图二)。

急需逾越的品牌陷阱

中国企业经常是品牌的传播与品牌的表现缺乏定位,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品牌应该具备的形象背离,往往导致品牌脱离经营行为,品牌管理成为营销部门的事情,其结果是:品牌成了一件漂亮的外衣。国美和苏宁都到了应该反思自身品牌战略的时候了。

国美是什么?如果用这句话来问消费者,大部分消费者肯定会说:国美的价格比较便宜,产品服务很一般。同样的问题如果换成苏宁,消费者则是另一个看法:苏宁的服务还不错,产品价格比传统百货商场有优势。

在公众对国美苏宁品牌评价的背后,我们看到一个完全靠市场促销和大规模炒作形成的品牌,最直接的后果是品牌信誉积累缓慢。而苏宁的品牌形象则相对沉稳,虽然也缺乏品牌的忠诚度。从宏观的品牌内涵来看,两者都缺少理论元素的支持。缺乏了这种包装,舆论以及社会各界自然会产生多种猜测,尤其是在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这种猜测对企业来说有时会产生很大的伤害。这就是国美苏宁目前遇到的品牌发展障碍。

我们知道,竞争有三种策略:低价策略、差异化策略和集中化策略。零售业态和别的业态不同,一个新店,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发展起来,很容易熄火,再次启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于是,低价就成了国美开拓市场的首选武器,只有价格更低才能和当地商家形成差异化,只有价格更低才能吸引最多的眼球,只有价格更低才有炒作的题材。

因此,国美在全国市场扩张,而是依靠规模形成的强大资本实力,以及因之形成的低价策略。它对消费者的服务水平,自然比不上当地的商家。价格策略对国美快速开拓市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国美要认识到,不同阶段企业有不同的目标和策略,才好把握企业发展的脉搏。已经上市的国美,只有放弃价格战,专注于做品牌、做服务,才能获得真正持续长远的发展。

资能力比较:国美棋高一着

2004年6月,香港上市公司中国鹏润以88亿元人民币的收购代价,收购O-ceanTown100%的股份,而将OceanTown拥有“国美电器有限公司”65%的股份。收购代价全部以发行新股和可换股债券方式支付,不涉及现金。至此,国美经过近三年的周折,终于实现了香港上市的目的。

仅仅一个月之后,苏宁也成功上市,并且顺手摘下了一个第一的牌匾———国内首家IPO的家电零售企业。上市首日,苏宁股票受到投资者热捧:苏宁电器2500万股股票在深圳中小企业板正式开盘交易,开盘价高达29.88元,全天交易红火,最高涨到33元,涨幅超过100%。苏宁成功募集到3.95亿元资金。

按照“发行量3000万股以下即在中小企业板”的原则,苏宁被划作了“中小企业”,但事实上,苏宁电器与目前已经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相比,绝对是个“大块头”———在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苏宁名列第78位。

国美和苏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2004年作为自己最终的上市时间。除了上市程序等原因,主要是由于2004年12月11日前,我国零售业将全面对外开放,而国外的家电零售巨头资金规模远比国内企业巨大,面对如此局势,苏宁、国美等不得不在最后的关头到来之前,为自己在资本市场搭建一个融资渠道。国美通过上市介入资本市场,不仅可以缓解厂商的这种矛盾,同时也减少了国美利用银行借贷模式的风险,从而使国美圈地的基础建在良性的资金基础之上。由此来看,国美、苏宁等企业的集中上市导致了家电连锁企业的扩张模式的变迁,更多地转向理性和健康的“圈地”方式。

从上市地和上市方式的选择上看,国美选择了通过借壳间接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方式;而苏宁经过多年的努力也终于实现了内地A股市场的IPO,两者的选择各有自身的优势。

就短期看,苏宁一次性获得了足以支持其未来一到两年扩张的资金流入,但从长远来看,内地再融资环境却并不乐观:一方面再融资的时间、资金额度都受到限制,难以满足连锁扩张的持续性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内地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于再融资的负面印象,将持续影响苏宁的直接融资。而对于国美来说,短期内借壳上市对于公司本身来说并没有资金流入,但是香港市场相对宽松的再融资政策将能使国美获得持续性的资金支持。

这一点在国内超市业的两家龙头公司联华超市和华联超市的直接融资历史上已经表现得比较明显:华联超市增发的一拖再拖,已经使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错失了发展的良机,与联华超市的差距较2003年以前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单从融资能力而言,国美无疑比苏宁棋高一着,为自己的长远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惠而浦宣布终止与国美合作:拖欠货款逾8000万

京东的营收达到9516亿元,在民企中排名第一,也就是说京东成为了第一大民企。

黄光裕和张近东是同一代的创业大佬,张近东最得意的时候,苏宁电器是中国传统零售巨头。可在京东阿里崛起之后,张近东推动了苏宁的转型,苏宁的转型失败市值仅为300.7亿元,阿里巴巴投资了苏宁超200亿元的资金。阿里损失惨重,苏宁近29万中小股东也损失惨重。国美和苏宁的风光不再,而京东则一路高歌。

风向发生变化。当年的国美与苏宁均雄风不在,现在常被人们所提及的是阿里京东拼多多电商三巨头。

国美电器的企业战略

惠而浦宣布终止与国美合作:拖欠货款逾8000万

 惠而浦宣布终止与国美合作:拖欠货款逾8000万,国美电器是国美零售的子公司,也是惠而浦的客户之一。截至3月31日,惠而浦对国美电器的净应收账款为8236万元。惠而浦宣布终止与国美合作:拖欠货款逾8000万。

惠而浦宣布终止与国美合作:拖欠货款逾8000万1

 掌舵人回归已满一年,国美要“18个月恢复原有市场地位”的进程却并不顺利。4月25日晚间,一份上游厂商终止合作的公告,让国美电器应付账款严重逾期的问题浮出水面。

  惠而浦

  终止与国美合作

 4月25日晚间惠而浦(600983)公告,基于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关联公司(下称“国美电器”)在支付货款方面未按合同执行,长期出现延迟的情况,公司决定自公告之日起终止与国美电器的商务合作。

 公告显示,从2022年4月起,国美电器支付货款情况持续恶化,加上近期资本市场波动,从而导致公司管理层对国美电器未来偿付能力的判断发生重大变化。

 为防止风险继续扩大,4月24日公司致函国美电器要求其立即支付到期货款,同日国美电器回函,但就支付到期货款无明确承诺;4月25日公司再次致函国美电器重申公司的主张,同日国美电器再次回函,仍然对支付到期货款未作任何安排。

 国美电器为惠而浦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合作客户。近三年(2019年至2021年)惠而浦对国美电器的销售金额依次为1.52亿元、9812.11万元、7958.41万元,在前者销售占别为2.87%、1.98%、1.61%,呈逐年下滑的趋势。

 截至2022年3月31日,惠而浦对国美电器应收账款余额合计8710.4万元,扣除预提折让折扣(以双方实际商定后为准)后的净应收为8235.8万元。

 从目前惠而浦对国美电器应收账款余额已超过2021年总销售金额来看,国美电器的欠款时间或已超过一年。

 惠而浦表示,公司将积极与国美电器协商处理终止商务合作后的相关事务,并取相应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正常,上述事项未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影响。公司虽然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公司会计政策的规定对上述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如果国美电器无法履行债务,可能会对坏账准备计提不足部分补计提坏账准备。

  国美近年资本运作频频

 在正式获释两个月后,国美创始人2021年4月在出席国美零售举行的全球投资人电话会议中曾表示,“力争用未来18个月的时间,使国美恢复原有的市场地位。”这也使得国美零售(0493.HK)股价一度涨至2.55港元/股,创下近年新高。

 不过此后,国美系表现并未大放异彩,国美零售股价也在一年多时间内蒸发70%,截至2022年4月25日,报收0.385港元/股。

 从国美零售已披露的2021年年报看,2021年全年国美零售实现销售收入约为464.84亿元,同比增长5.36%;净利润亏损44.02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69.95亿元,同比减少37.06%。截至2021年末,国美零售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43.78亿元,而上年同期为95.亿元。

 同时,2021年下半年国美零售经营现金流较上半年大幅改善,全年实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约为64.9亿元。2022年1月7日国美零售也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旗下全资附属公司国美电器于2016年发行本金总额30亿元的公司债券。国美电器已偿还到期的首批2016年国内债券余下的本金总额9.37亿元。首批2016年国内债券已全部偿还。

 此前国美高管在路演上接受投资者提问时也透露,2021年12月31日国美零售业资产负债率已下降到80%以下。对比2021年半年报披露95.6%的资产负债率已经明显降低。

 近一年多来,国美资本运作频频。

 2021年4月国美零售公告称,由控股股东拟将旗下三个自持物业出租予国美零售,分别为国美商都、湘江玖号及鹏润大厦,最长租期达20年。该等物业的总代价为约178.65亿元,拟将由国美零售以发行代价股份支付约175.76亿元,并向国美管理转让国美零售全资附属公司全部股权支付2.9亿元。

 而2021年10月国美零售也公告宣布代管大股东旗下国美家、打扮家、共享共建、安迅物流以及国美窖藏等五大资产。根据框架协议,国美零售将向目标公司收取服务费,同时有权收取相关目标公司的股权奖励、以及最多30%股份的优惠购股权等。

 此外,国美集团投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安迅物流此前也传出IPO,目前处于引入战投阶段。

惠而浦宣布终止与国美合作:拖欠货款逾8000万2

 4月25日晚,知名白电制造商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因国美电器长期拖欠货款并且情况持续恶化,公司决定即日起终止与国美电器的商务合作。

 国美电器是国美零售的子公司,也是惠而浦的客户之一。截至3月31日,惠而浦对国美电器的净应收账款为8236万元。

 4月25日惠而浦下跌4.89%,收盘报7.2元/股,市值55.2亿元。

  公告称国美电器长期欠款

 惠而浦公告称,国美电器在支付货款方面未按合同执行,长期出现延迟情况,2022年4月起这种情况持续恶化,加上近期资本市场波动,从而导致公司管理层对国美电器未来偿付能力的判断发生重大变化。

 为防止风险继续扩大,公司4月24日向国美电器发函催款,但国美电器4月24日和4月25日两次回函始终不给出支付到期货款的明确承诺和安排,因此惠而浦决定即日起终止与国美电器的商务合作。

 惠而浦表示,公司将积极与国美电器协商处理终止商务合作后的相关事务,并取相应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正常,上述事项未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影响。公司虽然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公司会计政策的规定对上述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如果国美电器无法履行债务,公司可能会对坏账准备计提不足部分补计提坏账准备。

 国美电器是惠而浦的客户之一。近三年(2019年至2021年),公司对国美电器的销售金额依次为1.52亿元、9812万元、7958万元,在公司销售占别为2.87%、1.98%、1.61%,呈逐年下滑的趋势。截至2022年3月31日,惠而浦对国美电器的净应收账款为8236万元。

 惠而浦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31亿元,同比下降0.2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9亿元,同比下降293.41%。公司称,业绩下滑主要原因是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56亿元,加上基于谨慎性原则计提存货减值准备1.30亿元,导致公司2021年亏损大幅增加。

  国美零售去年净亏损44亿元

 国美2021年推出了“真快乐APP”,全面发力化营销,还推出了“打扮家APP”“折上折APP”等,并与安迅物流订立了一份9亿元的可换股债券投资协议。但这些举措目前收效甚微。

 3月31日,国美零售发布2021年年报,公司全年营收464.84亿元,同比增长5.36%,净亏损44亿元,亏损缩窄37.06%。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43.78亿元,上年同期则为95.亿元。2021年下半年,公司经营现金流较上半年改善,全年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约6.49亿元。

 国美零售CFO方巍在电话会议中表示:“公司全年数据虽然向好,但是并不亮眼,管理层对本期的业绩并不是很满意。”

 过去一年,国美零售股价也一路下跌。4月25日,国美零售下跌6.1%,收报0.385港元/股,总市值130亿港元,较历史高点已经跌去近九成。4月20日,国美零售宣布“缩股”,拟每10股现有股份合并为1股。4月21日,国美零售股价大跌逾15%。

惠而浦宣布终止与国美合作:拖欠货款逾8000万3

 4月25日,惠而浦发布公告称,国美长期拖欠货款并且情况持续恶化,因此决定即日起终止与国美电器的商务合作。

 4月26日,国美对此回应称,国美不存在延迟支付货款情况,惠而浦长期未按合同约定对相关费用进行对账和确认,本次惠而浦提出的应付款,并未按合同约定扣减应付国美的各项欠款。国美称,目前惠而浦尚欠付其各项费用约1000万元,滞销残次品超2000万元。

 截至发稿,国美零售股价跌12.99%,报0.335港元,惠而浦股价跌0.%,报7.13元人民币。

 惠而浦是知名白电制造商,主营洗衣机、冰箱等产品,此前惠而浦与国美为战略合作关系。近三年(2019年至2021年),惠而浦对国美电器的销售金额依次为1.52亿元、9812万元、7958万元,在公司销售占别为2.87%、1.98%、1.61%。截至2022年3月31日,惠而浦对国美电器应收账款余额合计8710.4万元,扣除预提折让折扣(以双方实际商定后为准)后的净应收为8235.8万元。

 惠而浦公告中称,国美电器在支付货款方面未按合同执行,长期出现延迟情况,2022年4月起这种情况持续恶化,加上近期资本市场波动,从而导致公司管理层对国美电器未来偿付能力的判断发生重大变化。惠而浦公司4月24日向国美电器发函催款,但国美电器4月24日和4月25日两次回函始终不给出支付到期货款的明确承诺和安排,因此惠而浦决定即日起终止与国美电器的商务合作。

 国美方面则对外声明,惠而浦方面长期不积极对账结算,并且长期未按合同约定及设定好的规划履行营销推广责任,2021年以来惠而浦管理混乱,对销售人员管理松懈,空岗现象严重,投入浪费,服务口碑下降,导致销售下滑。

 国美称,惠而浦此举是为解决其母公司格兰仕在国美经营不善的问题。格兰仕在与国美合作期间投入了“与其经营能力不符”的,造成尴尬局面,格兰仕为倒逼国美对其进行补贴,意图通过惠而浦制造事端解决问题。

 国美声明中称,希望惠而浦积极对账,妥善处理遗留问题,为双方可能再合作创造机会,在双方达成一致前,国美将积极处理库存,为终止合作做好准备;如最终末能妥善解决,国美将全面终止与惠而浦及格兰仕的合作。

国美电器和美的电器的关系?

2013年年初国美提出“低价、高毛利”的对策。通过自主经营和平台经营模式进行新品类的扩充,提高商品丰富度;把商品分为高、中、低端三类,扩大中低端的产品线。通过一步到位的购方法,来降低购成本。当时低价包销商品约占国美收入的20%,差异化订制的商品也约占收入的20%,常规化商品的收入约占50%~60%。通过这样的购和商品策略,国美兼顾低价和高毛利。

2014年9月19号,一家3500平方米的黄金零售门店即将在北京西三环开业,这家门店的主人就是黄光裕。虽然黄光裕仍深陷囹圄但并不影响他对国美的全盘掌控,上半年国美电器上半年营收291.2亿元,同比增7.4%;净利润6.9亿元,同比增115.2%。更为喜人的是国美线上交易额同比提升53.7%,其中二季度单季提升64.8%。

黄光裕为国美的黄金生意设计了一条以线上为主、发展线下的O2O商业模式。2014年3月,多边金都网上商城上线。其未来的规划是要在2020年,线上业务要覆盖全国,甚至明确要求“并不追求店面数量”。多边金都的线上零售渠道共有四个。除了自己的网上商城,国美在线已经上线了“多边黄金”的入口。此外,国美还选择了在天猫与京东开店。从天猫和京东的实际销售业绩来看,显得相当惨淡,天猫的店铺首页促销甚至还是7.18上线时候的。

黄光裕发起“价格战”,你认为他可以挽救国美吗?

最多就是合作关系,国美电器是卖电器的。美的电器是做家电的!

国美电器(英语:GOME)成立于1987年1月1日,是中国大陆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国美电器2009年,国美电器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2013年,国美门店总数(含大中电器)达1,063家,覆盖全国256个城市,同时国美还有542家非上市公司,因此国美集团总门店数为1605家。

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在北京立了第一家以经营各类家用电器为主仅不足一百平米的小店。

从1993年始,国美电器统一门店名称、统一商品展示方式、统一门店售后服务、统一宣传,建立起低成本、可复制的发展模式,形成中国家电零售连锁模式的雏形。

2004年6月国美电器在香港成功上市。在"2004百富人气榜暨品牌影响力"评选中,国美电器位居品牌影响力企业第二名。

2006年成功收购上海永乐生活家电,2007年12月成功并购北京大中电器之后,

成为国内家电连锁企业中门店数量最多的一家。

2012年12月25日,国美在京召开未来发展战略及新品牌形象代言人发布会,正式公布了2013年-2015年企业战略规划。

2013年,国美门店总数(含大中电器)达1,063家,覆盖全国256个城市,同时国美还有542家非上市公司,因此国美集团总门店数为1605家。

黄光裕,广东汕头人,1969年5月生,企业家,中国家电零售业连锁模式的创始人,现代潮商代表人物之一。2004、2005、2008年三度问鼎胡润百富榜之大陆首富,在2006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亦排名第一。[1]

2013年,身陷囹圄的黄光裕仍以人民币200亿元资产,名列胡润百富榜第39位

以商品经营为核心,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供应链平台。

同时通过开放ERP信息化平台,在订单、库存、对账、结算等环节与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以提升周转效率、降低缺货率;并提高了与供应商合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国美通过加速优化和关闭低效门店,改善门店购物体验环境。

国美2013年半年报显示,上市公司部分新增门店35家,关闭门店70家,门店数(含大中电器)达1073家,覆盖全国250个城市,同时国美还有543家非上市公司,因此国美集团总门店数为1616家。

通过招租和退租等方式,上市公司部分优化门店面积约2.84万平方米。2013上半年集团单店销售和每平方米销售实现了同比及环比双增长,同店销售增长达到15.1%。

2013年年初国美提出"低价、高毛利"的对策。

通过自主经营和平台经营模式进行新品类的扩充,提高商品丰富度;把商品分为高、中、低端三类,扩大中低端的产品线。

通过一步到位的购方法,来降低购成本。当时低价包销商品约占国美收入的20%,差异化订制的商品也约占收入的20%,常规化商品的收入约占50%~60%。通过这样的购和商品策略,国美兼顾低价和高毛利。

1998年,国美在中国家电零售行业,成立了以高度信息化为平国美物流台的物流系统,取消门店库房,过渡到集中配送模式,提高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

2005年10月,国美在总部成立了物流机构。国美物流中心下设项目部、运营管理部、检查培训部三大部门。项目部对全国仓储的整合,负责引进物流新技术并规划国美物流系统的发展方向。运营管理部负责全国的商品调拨、市内配送指导、库存商品进行全程跟踪监督与管理;截至2013年2月,国美在全国由49个分部物流中心,200多个二、市场外设库。

2014年9月19号,一家3500平方米的黄金零售门店即将在北京西三环开业,这家门店的主人就是黄光裕。

虽然黄光裕仍深陷囹圄但并不影响他对国美的全盘掌控,上半年国美电器上半年营收291.2亿元,同比增7.4%;净利润6.9亿元,同比增115.2%。

更为喜人的是国美线上交易额同比提升53.7%,其中二季度单季提升64.8%。

黄光裕为国美的黄金生意设计了一条以线上为主、发展线下的O2O商业模式。

2014年3月,多边金都网上商城上线。其未来的规划是要在2020年,线上业务要覆盖全国,甚至明确要求"并不追求店面数量"。

多边金都的线上零售渠道共有四个。除了自己的网上商城,国美在线已经上线了"多边黄金"的入口。此外,国美还选择了在天猫与京东开店。

从天猫和京东的实际销售业绩来看,显得相当惨淡,天猫的店铺首页促销甚至还是7.18上线时候的。

复盘,苏宁为什么没干过京东

我认为黄光裕并不能够挽救国美电器的发展。

不可否认,国美电器曾经在黄光裕手里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巅峰时机,不过如今的国美电器已经远不能和当初的水平进行相比,虽然在这个五一期,黄光裕通过打折促销的方式来吸引流量和顾客,但是打价格战的经营方式只能够让国美电器维持一小段时间的热度。如果想要真正让国美电器的发展产生质变,黄光裕必须要做好国美电器的产品质量标准,因为如今这个时代,产品价格已经不再是唯一能够吸引消费者青睐的方式,质美价廉才能够始终得到顾客的喜爱以及信任。

一、黄光裕的经营思维没有跟上时代脚步。

如果不是因为坐牢多年的原因,黄光裕依然有机会领先时代脚步,因为黄光裕在十几年前之所以能够让国美电器领先整个行业,就是由于黄光裕的经营思维过于超前。不过人的经营思维理念并不能够一直维持在领先的水平,因为经营思维有的时候由于时代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落后的问题,然而目前黄光裕的问题就是由于时代发展导致的经营思维落后,所以我并不看好黄光裕能够让国美电器起死回生。

二、国美电器的价格战并不能够撼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在十几年前,国美电器如果取价格战的经营方式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因为当时国美电器的市场份额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所以当时国美电器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整个行业的那根敏感神经。不过今时不同往日,由于国美电器市场份额的不断缩小,也导致国美电器的一举一动根本撼动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三、黄光裕依然没有走出传统经营的路线。

黄光裕取价格战的策略依然是在走着传统经营模式,而如今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购的成本也在不断的降低,这也使得国美电器的产品并不具有任何的价格优势。如果黄光裕的价格战打得太狠,反而会影响到国美电器的利润营收,而目前国美电器已经经不起任何的折腾,所以黄光裕的这一次价格战策略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国美电器的价格战策略并不一定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实质性的实惠。因为产品的价格越低就有可能会导致产品的售后服务得不到有效保障,如果黄光裕因为价格战的原因导致售后服务质量下滑,那么对于国美电器的困境无疑会带来雪上加霜的影响。

虎嗅注:深交所发布消息,苏宁易购拟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这或许会是一个苏宁新零售转型失败的信号,这么多年来,这个庞然大物一直在流血,竞争对手却已跑得更快、更远。本篇文章首发于2017年6月30日,虎嗅分析了苏宁生意的核心数据,让我们一起回溯因果。

本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未经授权,不得使用。图中左一为张近东。

京东市值逼近百度,引发了一波J能否替代B的议论,而昔日家电零售霸主苏宁似乎已淡出公众视野。

5年前,张近东至少嘴上没把京东当成对手(原话是“他们还是小孩子,和我们不在一个重量级”);5年后,“小孩子”的市值已是“大人”的四倍(京东、苏宁最新市值分别为4000亿和1000亿)。

关于“京东做对了什么”的讨论已经有了很多,有必要候复盘一下,看看苏宁为什么没干过京东。

2011年,盛极而衰的开始

2012年3月31日,苏宁电器(002024.SZ)发布了2011年报。没有人会想到,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最后的好日子”。

2008年11月,黄光裕被拘,国美对苏宁的威肋基本解除。

经过几年的发展,苏宁各项指标全面超越“友商”。2011年,苏宁营收、净利润分别达到938.9亿和48.2亿,年末门店总数达到峰值——1684家(2009年为941家)。同期国美营收、净利润分别为598亿和18.4亿,门店总数1079家。

而那时的阿里、京东还没资格被苏宁视为“友商”。2011财年阿里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和16.1亿;当年自营收入占比99%的京东,营收看起来高些,2011财年达211亿,但却亏损了12.8亿。

对即将到来的电商大潮,苏宁丝毫没有掉以轻心:

早在1999年,苏宁就开始研究8848并承办“新浪电品商城”;

2005年,苏宁组建B2C总门店并上线“苏宁网上商城”;

2009年,苏宁提出“营销变革”、尝试“实体店与互联网业务共举的战略”并将叠代到第三期的网上商城更名为“苏宁易购”;

物流建设方面,2011年末已有8家物流基地投入运营,另有10家在建、24家完成签约;

2011年6月,苏宁发布“面向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出打造“具备全球化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2011年末,苏宁账面资金达227.4亿并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55亿投入门店及物流建设。

2011年未,一切迹象都表明苏宁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不料却是盛极而衰的开始。

2012年,作秀与试探

2012财年,苏宁营收同比增幅仅为4.76%,扣非净利润却大跌45.6%至25.15亿,2013年扣非净利润跌到3.07亿,2014年、2015年、2016年扣非净亏损均超过11亿。

苏宁再也不是“绩优股”了。

2012年上半年,苏宁易购实现销售额52.8亿。为完成全年200亿的销售目标,苏宁易购三管齐下:一是品类扩张,图书、百货、酒水、食品等等;二是垂直并购,最大的一桩是收购母婴电商“红孩子”;三是开放平台招商。

2012年8月,京东挑起价格战,刘强东宣称“未来三年大家电零毛利,保证比国美、苏宁便宜10%以上”,苏宁的回应是“价格必然低于京东,价差双倍赔付”。

根据财报,2012年苏宁线上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52.6亿。

通过比较,2012年苏宁各主要品类的毛利润率与2011年差异非常小。

原来张近东、刘强东合演了一场戏,赚足了国人眼球,让“上网买电器”这一概念深入人心 。只可惜,最终真正的受益者只有京东一家。

毛利润率几乎没变,扣非净利润却下降45.6%,钱到哪儿去了?

通过比对,发现在营收增长不到5%的情况下,2012年“广告促销费用”增加近4亿、同比增幅32.6%;“租赁及仓储费”增加近9亿元,同比增长24.6%;“其它费用”增加5亿元,增幅36.3%;“人员费用”增加5.25亿,增幅14.6%。

虽然没有单独披露,带宽服务器、流量购买、线上广告、物流建设、研发投入等与电商业务相关的费用应当包含在上述四项费用当中。而在2012年,这四项费用合共增加了23.1亿元,刚好与扣非净利润下降数额相当。

未能开启“放量模式”

2013年2月,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6月开始“线上线下融合”,开始“从两个公司变成一个公司”,真正是易筋洗髓、脱胎换骨。

经过近半年的筹备,2013年6月8日(抢在“618”之前),苏宁正式宣布“线上线下同价”。如果说一年前是在演戏,这次苏宁可是玩真的了。与2012年相比,2013年苏宁的主营业务毛利润率下降了2.5个百分点,并逐年下滑。

2014年,苏宁线上自营业务收入226亿,同比增幅仅为3.2%。同期,京东自营业务收入达1085亿,同比增幅62%。

2013年、2014年线上自营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仅为21%。

2015年开始,情况才出现转机,苏宁线上自营业务收入先后越过400亿、600亿。2016财年,苏宁线上自营收入占比达到42.2%。

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线上购物习惯养成,而且苏宁在移动端取得突破。另一方面,与苏宁——阿里的深度结盟有关(注:2015年8月,阿里投资283亿成为苏宁第二大股东,同时苏宁以140亿认购2780万阿里股票)。

2016年报称“苏宁易购天猫旗舰店坚持自营全品类商品,2016年实现了商品、服务方面与苏宁易购的全面打通,销售增长较快,服务满意度稳步提升”。

张近东早就预见到零售的未来并开始电商实践。完胜国美之后,苏宁“兵强马壮”,张近东决心破釜沉舟带领苏宁“飞升”。

因缺乏电商基因,苏宁线上推广慢,流量获取成本高,付出巨额代价却没能按预期开启“放量模式”。直至2016年,在结盟阿里的背景下,线上营收占比终于突破40%。

相比之下,取“保守疗法”的国美,2016年营收767亿,其中线上自营收入107亿,占比14%。

2010年以来,苏宁营收从755亿增至1486亿,增幅96.8%,年均复合增长仅为11.9%。特别是苏宁、国美的当家品种——视听产品(彩电、影碟)完全停滞。

回过头来看,苏宁“抢了个跑”,否则其在电商领域的建树会与国美不相上下。总体来看,代价沉重的“抢跑”性价比是可以接受的。

再议“线上线下同价”

如门店保持高额利润,即便线上业务增速不甚理想,作为货真价实的“电商概念绩优股”,苏宁的市值不会逊于顺丰(3000亿左右)。

饱受争议的“线上线下同价”是造成苏宁业绩急剧下跌的根本原因。

当年苏宁心态是:买几块钱的菜都要讨价还价,老百姓买家电怎会多花几百块?线下如果比线上贵,早晚必死。

回过头来看,苏宁2013年推出“线上线下同价”有三点不妥。

一是时机偏早。

零售价随渠道、消费场景而异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天公地道,一款酒在的价格与超市相同才是咄咄怪事。

而且,网购家电从少数人的“探险”到获得广泛认可也需要一个过程,至少也要三、五年。在此之前,叔叔阿姨们还是要看看、摸摸,向服务员提出一大堆问题,获得满意的答复后才放心掏钱。苏宁太急于跟京东PK,顺道将老对手国美一军。

二是线上拖累线下。

同款商品在不同商家、不同城市的标价不尽相同,甚至相同商家在相同城市不同商圈的门店标价也经常存在差异。

在线下货比三家,需要付出很大时间和精力。而在网上,消费者能够轻易发现价格差异。

本来苏宁可用“易购”这个品牌与京东PK,线下的生意该怎么做还怎么做。“苏宁”与“易购”可以在后台协同,在前台则不必强调两者的关系。随着线上的壮大、线下的萎缩,再择机将两者融合。

尽管线上不可避免地被友商“逼平”,但这部分营收占比仅为20%,只要线下保持较丰厚的利润,苏宁可立于不败之地。

不幸的是, “线上线下同价”把京东的施压放大四倍加诸线下,使整个公司陷于连年亏损 (扣非)。

三是门店运营成本无人买单。

线上线下一同向友商看齐,不仅牺牲了毛利润率,线下门店的运营费用亦无人承担。

以2016年为例,租赁费用、人员薪酬、门店装修摊销、固定资产折旧、水电能源费等费用合计达106亿。设其中60%花在线下门店、40%花在物流系统,则门店费用约为64亿元占846亿线下收入的7.5%。

不管规模多大,门店租赁、人工、水电、折旧等这些线上费用也得找人买单,否则无法避免亏损。

最大的变数:门店何处去?

门店是辛辛苦苦、一家一家开起来的,苏宁非常不舍得关掉。

截至2016年末,苏宁门店数已降到1510间,较2011年减少174间。即便门店销售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关店的力度也非常小。

近年来流行一种说法:线上流量增长空间有限而且越来越贵,线下才是真正的流量宝库。门店的客流非常优质、转化率非常高……但保有1500+门店的苏宁,线下交易额却呈现疲态,2016年交易金额846亿,比2011年少20亿, 线下高质流量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即便线上业务(包括物流)做到京东水准,如果线下门店不能“物超所值”,苏宁的业绩也难有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