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知道国美的品牌现状和品牌的塑造策略~

2.国美电器破产加盟费能退吗

3.我想开家专卖店,卖美的小家电,谁能告诉我如何申请加盟吗?

4.国美苏宁很多店,他们是统一管理还是承包的啊?

国美电器加盟费多少钱_国美电器怎么加盟

个人建议你可以选择苏宁或者京东。

这两家企业从市场占有率还是品牌效应都比较好,另外接下来就是做对比,看你们当地消费者更认知哪家企业,毕竟开店就是为了赚钱,消费者认可你才能更好的销售,随后就是对比两家企业的加盟政策,看哪个比较优惠,或者企业的扶持力度比较好,因为如果你是新手,没有解除过家电行业,对于现阶段的市场营销手段不太懂,企业的这方面扶持政策就显得格外重要。

想知道国美的品牌现状和品牌的塑造策略~

虽然是这样但各厂家对国美、苏宁还是趋之若骛,挤着头往里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国美、苏宁的销售额占据他们总体的比例实在是太大了,没有了这些超市,企业的产品几乎就销售不出去了。但如果还要依赖这些超市吧,厂家到头来还是死路一条,超市一方面压厂家的供价,让厂家承担各种费用,同时还利用厂家的资金。厂家为了生存只压缩产品的质量,最终损坏了自己的品牌。 可是面对国美、苏宁的渠道压力,让各厂家真是伤透了脑筋。那么,面对超市如此专横的要求,厂家该咋办?如何走出这种两难境地?笔者认为除了走国美、苏宁的渠道,还有以下四种方面可以纳: 一、开设连锁专卖店,建立属于自己的渠道 这一点格力早就开了先河,当年格力就是不满国美的霸王条款,公开炮轰国美,于是就在全国开设了很多格力专卖店,到今天这些格力专卖店是格力空调销售的主渠道。当格力操作成功之后,美的就跟着效仿,现长虹也开始了。海尔更是一直以他的海尔专卖店作为主推,他的广告宣传的也是海尔专卖店,和成套的海尔家电。 专卖店应该是成熟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纵观世界营销的案例,凡大品牌营销,无不是以专卖店式的经营,大到汽车,小到牛奶。奔驰、宝马、大众、奇瑞等汽车都是通过自己的4S店销售汽车,就连蒙牛都在全国开设专卖店了。 自建专卖店渠道企业还可实现以下六大目标:一是企业通过专卖店实现渠道自有化,有利于降低渠道掌控成本,并能大幅减少企业输出的组织浪费。二是企业通过专卖经营化,不但可以增强渠道稳定性,而且可以使各加盟商的忠诚度也将大幅提高。三是企业通过专卖店经营,实施渠道净化,把竞品清理出渠道,可实现打击遏制竞品的目的,使一部分竞品失去流通渠道,至少是暂时失去。四是通过打造专有渠道,使经销商只服务于本企业产品流通,有利于提升企业及品牌形象,以及维护企业信誉,因为冒伪劣产品无法进入这个专有渠道流通。五是这样有利于企业整合进行渠道投资、建设与管理,把组织集中分配给经销商,使经销商获得更大的市场支持,而不至于为竞争对手做嫁衣。六是把经销商改造为独有渠道后,有利于增强渠道的联动性,并提升经销商的执行效率。无论是经销商贯彻执行企业的市场政策,还是执行市场促销,容易实现行为统一、步调一致。 然而,专卖店经营最大的问题投入的费用比较大,管理难度加大,需要有一套过硬的管理经验,就如肯德基、麦当劳一样。 二、用BtoC网上直销 直销在国际上已经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演化,从一种看似偶然的现象逐渐演变成一种有序的行业。这期间,直销企业规模化的发既是企业自身扩张的结果,也得益于人们对这类企业可靠性和信誉度的要求。在当今形势下,直销企业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国际化,这如同将一只杯子放到盘子里一样自然。特别是随着网的越来越来发达,更让直销渗入到社会的所有角落。正因为这样才成就了直销企业的兴起,从早期的雅芳、安利的人海直销到如今各种BtoC的网上直销,如淘宝网等等。 现代直销能够在世界各国迅速蔓延依靠的虽然是背后那只无形的利益之手,但我们还应意识到,它的滋长也得益于社会发展中各种文明的碰撞、磨合,以及世界经济文化趋向理解和共识所提供的土壤。现代直销所倡导的、并能吸引人们的理念,诸如富足、人性、尊重、健康、归属、团队、个性、自由都是一种带有广泛共识的文化意识,尽管许多看起来很西方化,甚至很古老。 在直销行业,对于细节的敏感性要比其他行业更为明显。一般企业在经营中所遭遇的跨文化经营问题,其中主要的方面来自员工的管理。而限定在有限的内部员工之内,某些文化的差异与摩擦,因为固定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薪金制度,会使人们屈从与克服一些不和谐成分,因而对完成商业目标的影响在短时间内是有限的。而直销企业与数量众多的经销商之间的这种合作关系,会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处理得稍有不慎而变得脆弱,一旦产生负面效应,就会影响销售组织的发展和业绩的增长。因为这种关系并没有上述因素的制约,而且人们选择这个行业所追寻的需求是多重的,其中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等,当这些遭到破坏后,企业在经销商的心目中就会迅速贬值,继而影响经销商进一步发展的决心。 三、避开一、二线市场,将重心转移到周边市场 一、二级城市的零售市场将被国美、苏宁、永乐、大中等大型商业连锁所垄断,并且随着这些大商场的区域扩张,传统经销渠道的重心将被迫转移至周边市场以及工程批发业务。这时对于许多企业可以选择将重心转移到周过市场,去寻找蓝海,避开一、二线市场的红海。 中国有八亿的农民,这八亿的农民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些市场是国美、苏宁无法垄断的,这些市场还是比较原始,都是通过一些批发市场辐射过去的。所以,企业可以在这方便下功夫。 非常可乐就典型的成功案例,当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狂扫中国一、二线大城市时,非常可乐觉得自己无法与庞大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相争时,只有默默避开它们,将自己的市场开向西部偏远的农村。经过数年的拼搏非常可乐已发展中国本土可乐最大的品牌,他销量已超过以上两品牌的任何一个。 四、抢占一、二线市场的边缘市场 不管是国美、苏宁还是沃尔玛,他可以垄断市场,但他不可能完全霸占市场,总有他盲区的地方。这片天地可以说是一块枷楠地,是被他们忽略的地方,这里遍地是黄金,没有很高的费用,也没不会压款,全部是现款现货的,这就是长尾理论所述的“数量众多的狭窄市场”。比如说城市中的小百货社区店、士多店、个体小商户、日杂商店都属于这一类型,只你能占领它们你的企业也会活的很强。 准确的说,国美、苏宁根本就没有垄断渠道,企业有以上这么多条路走呢。但说来说去,对于企业来说,到底该如何出牌呢? 笔者就用笔者现在公司所执行的渠道战略来回答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企业的整个渠道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由各个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在企业组建这个系统时,不能只取一部分,若取一部分就构不成系统,也就失去了应有效果。这就好比专卖店在卖产品时的陈列样品一样。在海尔专卖店中有一百多个产品在陈列,这其中有电视、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空调、厨具、小家电等等,这就构成了一个系统,顾客来海尔专卖店购买家电,也就是看中了它的成套家电。但是在这些电器中,或许只有冰箱、洗衣机卖得好,其他产品卖的根本就不好,甚至不卖。这如法则所述,其中20%的产品为另外的20%做依托。这时,如你说一百台样品只有二十台能卖,其他的不能卖还占着位置,让我多出租金,浪费,明天把那些产品都撤下去,把店面缩小点。我认为如你要是这样想的话,你的店离关门就不远了。因为这20%中还有20%呀,这样是不是要变成4%了呢?所说,既然是一个系统,就要选择系统的构成的所有要素,不能断章取义。 渠道系统也是这样的。一个企业的渠道系统由战略渠道、主渠道、关键性渠道和边缘渠道等构成的,这其中是缺一不可,或者你的企业就做不大,你的渠道的抵御风险能力就很弱。 什么是战略渠道呢?战略渠道就是在整个渠道系统中关系到企业长期发展的渠道,现在可能地位很弱,但它却是企业将来重点发展的渠道。例如你是做快速消费用食品的,商超不做你就没法做大,这时商超就是你的战略渠道,你必须要把商超做好,你肯定说商超太难做,不想做。笔者认为难做也得做,要么你就不要做这个行业。我公司将专卖店定位将来公司渠道发展的重要方式,我们现在就在全国全面发展专卖店。但是专卖店也难做呀,费用大,难管理,经营不好就会让企业面临一夜之间倒闭的危险。曾经就有一个“土掉渣”烧饼,在全国开了很多专卖店,由于它没有制定出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不能让所有专卖店盈利,面临它的结果就是关门呀。 主渠道是产品销售量最大的渠道,但盈利能力不强,但它可以分摊企业的费用,这种渠道对企业目前来说只是维持。例如家电行业的主渠道就国美、苏宁等,它的销量很大,它就可以成就一个企业。虽然国美、苏宁越来越难操作,但是家电行业又有几个不做呢?就在几年前还炮轰国美的格力,去年不又在广东和国美开始合作了吗? 所谓的关键渠道就企业目前的黄金渠道,它既能给企业带来销售量,也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同时企业要培育的对象。像宝洁公司培训的专营商就宝洁公司的关键渠道,宝洁离开这些渠道,它就没有任何生命力了。笔者所在的公司,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也就是因为渠道策略得当。培育出很多和企业共雨同舟、生死与共专营销售商,这些分销商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边缘渠道就是上面说的“一、二线市场,将重心转移到周边市场”和“一、二线市场的边缘市场”,这些渠道竞争不强、量不大、费用低、利润高,这对大企业来说只能是渠道的一种补充,对于小企业可以避开和大企业竞争,先到这些地方找生存的空间,然后再求发展。说到边缘渠道,笔者就操作了数年。当笔者公司的产品在一线市场找不到挖掘有空间时,就拍马来到西部,走遍了西部六省。但是这里的购买力还是低,虽然将来的发展潜力大,但当前真是挖不了多少销售量。我有一组数据说明,我公司在浙江省一年的销售额是3000万元,但在西部六省一共只有不到2000万元。 总之,对于企业来说,渠道的策略只能用组合了,至于你的比例是多少,就看你所处的行业了。

国美电器破产加盟费能退吗

国美模式:专业连锁,五个统一,低价取胜 国美与沃尔玛的相同之处有三点:其一,都是大量发展连锁店,以量取胜;其二,都是五个统一,即统一品牌和形象标识,统一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资金结算;其三,都是以低价取胜。

国美与沃尔玛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专业连锁,即只经营家用电器,后者是百货连锁,产品品种数以万计。

国美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连锁模式和低价策略外,还在于它所选择的经营领域,即家电。 家电在中国是成长性较好的商品之一。近十多年来,中国的家庭开支和大件消费品购置,主要集中在家电上。其次,家电又是商业附加值比较高的产品。其三,家电又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从而供求矛盾比较严重的产品。厂家的激烈竞争,对商家极为有利。谁成了这了行业龙头老大,谁就拥有低成本扩张的绝对优势。其四,一般服装、百货、杂货类产品,无论实力大小都可以做,许多产品正规的百货公司竞争不过街头小店,而街头小店又竞争不过摆地摊的。因为后者经营成本更低。家电则不一样,消费者不仅注重产品品牌和生产厂家,也注重商家,只有实力强,品牌响,连锁店多的大店,才能避免买货,产品维修服务才更有保障。在这一领域,一般小个体户的店铺不可能有竞争优势。

黄光裕的国美之路

1985年,改革开放大潮尚未掀起之时,一个潮汕少年决定像其他同乡一样出去闯荡,他,就是黄光裕。那年,黄光裕才16岁,初中尚未毕业,带他出来的则是刚刚高中毕业的哥哥黄俊钦。

家境贫困的哥俩怀揣着从老家筹措来的4000元钱,选择内蒙古作为自己的第一站,寻找赚钱的商机。和同时代广东、福建商人一样,他们通过潮汕、深圳、广东的厂商关系贩卖当时的短缺物资。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兄弟俩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很快,颇具市场眼光的黄光裕发现,内蒙古市场太小,想去更大的城市发展。1986年,黄光裕和黄俊钦就拿着在内蒙古赚到的第一桶金去了北京,在北京珠市口东大街420号承包了国美服装店。1987年1月1日,国美服装店正式开张,3个月后改名为国美电器,开始了黄光裕真正的创业之路。那一年,他年仅17岁。

1987年开始,黄光裕展示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在当时家电处于卖方市场,有货不愁卖的情况下,黄氏兄弟仍决定走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而其他商家则是抬高售价、以图厚利。“其实当时有‘被逼’的成分。”黄光裕回忆说,“作为一家个体企业要想办法吸引客户,必须有自己的东西才行。”当时他想出的方法是薄利多销。在强大的国有电器商店面前,低价策略为小小的国美电器店带来了不少回头客。

尽管当时就有人质疑其货源,坊间也有传闻黄光裕引进的货源是私货,但不得不承认,黄光裕是一个商业天才。他和国美在这个市场上留下了无数印记,他首创了很多零售业拓展模式,如今,其中不少的模式已成为整个零售行业的通用模式。

1991年,他第一个想到利用《北京晚报》中缝做广告。在仅仅以每次800元的低价包下了报纸中缝的广告后,他打起“买电器,到国美”的标语,并每周刊登电器的价格。在当时来说,这是一个有超前意识的行为。极少的广告投入却为国美吸引来了大量顾客,电器店的生意让人艳羡。

小有成就的黄光裕没有坐享其成就此满足,而是陆续开了多家门店,到1993年前,小店面已达七八家。当然,这也是其最早的资本扩张行动。随后,他将旗下所有店铺统一命名为“国美电器”,就此形成了连锁经营模式的雏形。

国美的成长伴随着黄氏兄弟的财富增长。随着经营理念的差异,两兄弟分家了,黄光裕分得了“国美”这块牌子和几十万元现金。24岁的他开始一心一意建造他的家电零售王国,国美以惊人的速度成长。

1993年,黄光裕原来的电器小门面变成了一家大型电器商城;1995年,国美电器商城从一家变成了10家;1999年,国美进军天津,开始从北京走向全国,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全国性扩张;2001年12月,国美在12个城市共拥有49家直营连锁店及33家加盟连锁店;2004年12月,国美电器直营门店达200家,并进入音像连锁业;2005年,国美进军地产业,建造国美第一城;随后3年,分别并购山西北方电器、大中电器和永乐电器;2008年2月,战胜最大竞争对手苏宁电器成功收购三联商社。

截至目前,国美已经是国内家电零售业无可争议的第一巨头。

1998年,29岁的黄光裕做了两件事。

其一,成立鹏润投资,下属地产公司,并实现了在香港的借壳上市,为下一年开始的全国扩张打下资金的伏笔;

其二,编写《国美经营管理手册》,这个后来被称为“红宝书”的册子,为国美未来10年的扩张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1999年国美向全国进军迈出了建立全国连锁网络的关键一步的时候,黄光裕却把国美电器总经理一职托付给妹夫张志铭,创办了总资产约50亿元的鹏润投资有限公司,退居幕后进行资本运作。随后的2000年,在国美如火如荼发展之际,黄光裕却突然减持了其手中国美电器的股份。之后,大家才逐渐了解到,他已经在玩“左手倒右手的”资本游戏。

“互动、互助、互补”一直是黄光裕坚持的投资理念。国美利用商业经营的现金流,与房地产进行互补,曾获得不错的协同效应。而在房价居高不下的北京,黄光裕也欲“用做家电的模式做房地产”。鹏润家园不止一次打出价格牌。

业界对黄光裕的印象也能说明问题。在国美进行全国连锁高速扩张时,黄光裕将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营运领域,与全国各大家电企业接触颇密。但随着国美在全国上千家门店的开设,身价见涨的黄光裕却逐渐“淡出”了厂家举办的各种会议。

2000年初,黄光裕将眼光瞄准了投资环境宽松的香港证券市场,也开始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黄光裕染指京华自动化(后更名为中国鹏润、现名为国美电器),经过许多复杂的步骤以现金认购股票谋取到了控股权(如下表)。2002年10月26日,黄光裕重掌国美帅印。随后,黄光裕对国美高层人事与组织架构进行了近年来最大的一次调整,一年内国美变动之频繁,甚至引发了业内的深度质疑。

2003年,黄光裕成立完全控股的“北京鹏润亿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国美集团将94家门店全部股权装入“国美电器”,由鹏润亿福持有65%股份,黄光裕直接持有国美电器剩余35%股份。他开始重组“国美电器”。值得注意的是,他所持有的国美股份和公司名称。65∶35的比例是为了回避商务部关于外商零售企业、外方股份比例必须在65%以下的限制。注册“北京鹏润亿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借用国内高科技企业免税的优惠政策,回避出售股权需要支付的巨额所得税。

黄光裕出了名的低调寡言,2003年,身为鹏润投资总裁、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鹏润集团的黄光裕仅公开亮相两次。黄光裕的低调也给国美带来了“没有调子”的负面评价。有分析人士指出,在舆论关注率相当高的国美看不到实际运营所产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运营经验或理论产品的产出。缺少理论元素的包装造成了国美品牌的高度、理论深度不够。而家族集权下能否继续有效运作,更是对黄光裕的最大考验。

在其总部大厦随手都能看到一本书《黄光裕如是说》。书中介绍说,黄光裕很早就开始研究香港的证券市场,研究资本运作的方法以及各国的汇率政策。这也就不难理解,如此复杂但又几无破绽的资本运作手法必定经过黄光裕多年的精心策划和准备。

资本运作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财富的累积。2004年,他以105亿元的身价成功登上了胡润财富榜的首位。但他给人留下的印象不仅仅是亿万财富的年轻缔造者,还有他的光头造型和那句“我的钱还不够花”。

“钱还不够花”的他继续着资本运作之路——疯狂,加大投资。2005年,黄光裕蝉联了胡润财富榜首位。

2006年4月6日,黄光裕宣布以私人配售方式售出不少于大约12亿港元的国美电器股份。这是黄光裕自2004年9月以来第三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3年3次,他从国际资本市场近40亿港元。

2007年10月31日,在胡润发布的“2007胡润富豪榜”上,黄光裕通过出售股份93亿元,成为最多的富豪。

2004年曾有人指出:国美通过连锁零售业挤占上游货款,来实现短融长投,在这方面国美玩到了极限。

观察黄氏家族的地产投资体系,我们不难发现,黄光裕最拿手的把戏其实就是在零售行业和房地产行业之间搭建了一个内部融资的资金平台,通过短融长投来吞食房地产行业的高额利润。

自然,黄光裕的这一手做得极其隐蔽,换了他哥哥黄俊钦作为幌子,而自己正式在房地产行业登台亮相则是在2005年初,黄光裕带着资本市场上的资金,设立了国美置业。

众所周知,房地产业是通过公权力释放得以发育的最明显行业,其中的黑幕重重。私企涉及越深,与、国有银行的牵连就越多,这些往事就像一个个定时,随便哪个爆炸,都会使场面难以收拾。

但是,房地产行业的利润虽然丰厚,同时对资金的需求也特别巨大。而短融长投的游戏一直让国美的资金链条绷得很紧。无奈之下的黄只有寄希望于资本市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通过高估数倍自己的资产价值实现上市,玩一把高明的财务戏法来解决资金紧张问题,但是,黄却在不经意中收获了一个副产品——首富榜首。

2008年,他135亿元,再次成为手头现金最多的企业家,也第三次登上了胡润财富榜的首位。这时,他的总资产已达430亿元,他也是继荣智健家族之后第二位三度登上胡润财富榜的富豪。

他曾说过,企业家最大的贡献是积极运营资产。也有人问过他,“你是实干家还是资本高手?”显然,黄光裕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也许,做一个资本运作高手让他有高高在上的感觉。

黄光裕的战术是,强调对中心城市和附近区域的快速覆盖:每进入一个城市就开始密集开店,从一线市场一直覆盖到二线,力图以快速和最大程度的获得该地区的市场份额,等到份额确立后,黄光裕才会逐步调整其运营,梳理流程和建设管理后台。

其实整个中国家电连锁行业,他们最初的发展模式都如出一辙。

事实上,这种圈地运动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秘诀是“轻资产”运作模式,即不断占用供应商资金用于规模扩张,并利用新店开张向家电厂商收取进场费、展台费等各类费用,最大程度地分摊掉开店的成本。

但这种做法也并非没有弊端——扩张的速度过快往往容易导致资金链的断裂,无数个本土零售企业验证过这个结果。要想保持长此以往的扩张速度,资金就成为最重要的元素。2004年,国美电器在香港借壳上市,由于商业模式的吸引力,国美电器在香港受到追捧,这就解决了国美扩张在资金上的后顾之忧。

事实上,这种由于零售商日益强大而增加与制造商之间的议价能力,并逐渐掌握话语权,体现出“渠道为王”的商业模式,国外早已有之。著名的零售商沃尔玛、家乐福等,无一不是在这样的模式下发展起来的。

渠道越庞大,与制造商的议价能力越强。黄光裕已经不满足于自建渠道的缓慢速度,他开始选择收购。

现在谁不在国美卖电器,谁就将错过最大的市场渠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去10年,是中国零售全行业崛起的10年,从默默无闻到全面掌握通道话语权,家电零售企业相对其他零售行业和业态显得更为生猛。从长远来看,渠道的力量将毋庸置疑地越来越强大,一个企业因为扩张倒下,会有更多的企业顶上来,但扩张的方式从未改变,这就是渠道的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黄光裕这种占领渠道的霸道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接受,在这个渠道为王的时代,渠道的横向整合将会变得非常猛烈。

归根溯源,早在2006年就有关于黄光裕负面的消息传出。据报道,他涉嫌违规借贷中国银行的。当时的情况很是微妙,还牵扯到了其兄黄俊钦,而黄光裕的夫人杜鹃曾在中国银行任职。但随后,据传,靠着哥俩良好的公关能力,他们成功解决了当时面临的危局。查询国美在2007年1月在香港联交所发布的公告称,公安部针对黄光裕及其间接持有的鹏润房地产公司的“协助调查已经正式撤销”,公司的危机暂时平安度过。

如今,再次面临的危机却让他被警方逮捕,而且很多谜团依然难解。

证监会也证实,黄光裕与股票违规操作有关。同时,被聆讯的还有与黄光裕相关的两只股票的负责人——ST金泰控股人黄俊钦和中关村董事长同时也是他老乡的许钟民。受影响的还有他们所在的公司——国美、金泰、中关村、三联商社无不受其牵连,

国美“类金融”发展模式就是其深层的根源。

据称,黄光裕被调查的起因是涉嫌“操纵市场”,具体系指对其兄黄俊钦控股的*ST金泰股价进行操纵。但业内专家指出,由于国美的扩张取的是“类金融”发展模式,使得其能够在较短时间集聚大量的资金,在大量的资金支持下,才有可能进行“操纵市场”。

专家表示,传统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批零差价来实现利润,但目前在我国,这种盈利模式正在发生令人担忧的改变。“开店卖货”正在变成“开店圈钱”。比如像国美这样的大型零售企业,就有媒体爆出有过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或是拖欠货款占压资金等"类金融"发展模式。

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专家指出,这种“类金融”模式,把“吃”供应商当成合理集资的聚宝盆,使零售商成为“不受管辖的金融企业”。导致一些零售企业依托供应商货款和银行,无本开店,快速扩张,同时迅速积累资金,为其进行其他的市场操作带来了资金基础。

国美目前的决策管理团队已由此前的7人决策团队变为“3人核心决策层——11人执行委员会”。

按照新管理格局,董事会代理兼总裁陈晓、常务副总裁王俊洲、副总裁魏秋立三人组成国美电器的核心决策委员会,负责公司日常经营和重大管理决策。后两人皆为跟随黄光裕多年的国美元老。在决策委员会之下,国美多位副总以及各个大区老总组成了11人执行委员会,负责总部和全国各地分部的日常经营与管理。其中包括黄光裕胞妹、国美华东大区总经理黄秀虹。

我想开家专卖店,卖美的小家电,谁能告诉我如何申请加盟吗?

不能。根据查询国美电器相关资料得知,国美电器破产加盟费不能退。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因拖欠供应商数百万货款,经催要不能偿还,被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破产法庭申请破产清算,法院已启动审查。

国美苏宁很多店,他们是统一管理还是承包的啊?

不知道你想开多大的店?还有你的销量会有多大?不过感觉是大不过苏宁国美吧,家电业销售是有1级代理,二级代理,代理……的,每个级别的销售额都是有规定,达到量吃厂家的返利,达不到就别提了,你如果只是一个小店,就去找你附近的大商场,从他们那拿货,这个是一般的原则;当然,如果美的销售总监是你家亲戚,你就不用走这条路了,如果钱多点,让他给你弄个一级代理干干,钱少点,让他给你介绍个一级代理拿货;这个也有等级制度的,一般不跨级。就近找,然后谈就可以了。我这边的朋友都是这么干的,一个月几十万的销量只能算个散户。

你好,苏宁目前已经放弃加盟模式,全面改为直销,所以全国任何一个地区的苏宁都是统一管理的。

国美二级城市,多取加盟店的形式,加盟店的货品购、商品定价是完全自主的,而直营店则是由上级公司统一购,统一物流配送。